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- 教学研究 - 教师培训 - 正文

谋思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之需

杨贵硅 2016/1/14 7:39:00 点击6604次

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普通高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结构性作用,同时也担负培养基础性人才的功能性作用。随着规模不断扩大、普及程度不断提高,普通高中面对的教育需求、生源类型等也日趋多样化。《教育发展规划纲要》提出“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”的要求,在国家和各地通过改革试点、政策引导等措施的推动下,普通高中多样化程度明显提升。

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“普及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下的必然要求。从“加快普及”到“基本普及”,再到“普及”的发展目标,充分表明国家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时,不仅关注发展进程,更关注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效果。尊重学生发展之需必然要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。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办学主体、办学形式、培养模式、课程教学等多个维度,具有总体性特征,是一种更为健康的教育生态。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、育人模式、课程设置、评价方式的基础上,没有多样化发展,就不会形成学校特色化发展。而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,一定程度上说,能有效促进和实现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。

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仍面临现实困境。一方面,从教育管理体制角度来看,统一的管理体制束缚了普通高中自身固有活力的发挥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仍未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,学校自主权空间被大大压缩。同时,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受教育者发展结果客观上趋同,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普通高中探寻多样培养模式的积极性,将普通高中固化为升学的途径与渠道,没有为受教育者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资源与平台。另一方面,社会大众教育需求异化也导致普通高中多样发展的内驱力异化。长期以来,高中阶段教育被视为能否进入高等教育的关键。这种固化的思维一方面让普通高中“身不由己”,另一方面也使得多样化发展缺少足够的环境支撑。

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。首先需要找准普通高中的性质定位。在当前教育与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,普通高中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,而应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大众教育。其次,深化改革,切实消除现有体制机制束缚。正确定位普通高中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,明确各自权、责、利的范围,以便真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积极性,激发普通高中的办学活力和积极性。再其次,加速培养模式的变革。培养模式变革是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,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成果的重要表现,应从学校类型、招生制度、培养过程、毕业去向等多方面进行。培养模式变革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转换,在保证普通高中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,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性。

 

  (作者:李建民,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)

 

  《中国教育报》2016113日第5

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

Copyright ? 2019 版权所有: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
联系电话:0510-85198560     地址:无锡市滨湖区观山路     邮编:214125   ICP备:苏ICP备10003469号